俗称“过生日”,是成人进入晚年时期的一项隆重仪式。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习俗,世代沿袭,为老人祝寿便是其中一项活动。其实,“寿”和“生日”是有区别的,年龄久长为寿。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通常将四十岁以下的诞辰纪念称作“过生”,而过了这个界限的就称作“做寿”。
过生日与祝寿的起源和讲究
关于过生日的起源,早在先秦《礼记、内则》中就曾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意思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后,如果是男孩就在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一条手绢。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摆宴庆祝,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过生日”。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过生日呢?《汉书·卢绾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不仅住在一起,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乡亲们知道后前来祝贺,后来又“复贺”,这个日期就有可能是两个孩子的生日。可以看出,过生日的习俗在秦末已经十分流行了。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生日的本义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来追思母亲临产及分娩时的痛苦,体会父母哺育的艰辛。俗话说:“儿的生日,母亲的难日”。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北方做生日大部分是出于儒家的孝亲观念,比较严肃正式,多少有点哀戚的色彩。据史书上记载,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坚持不搞生日庆贺,然而每年庆祝生日的习俗却已在我国江南的部分地区悄悄流行起来了。
河东民间过寿一般有“过三不过四”的说法,即三十开始庆寿,四十不庆,因为“四十”的“四”谐音是“死”,所以人们比较忌讳。因此三十过后直到五十岁才开始第二个寿辰,以后每隔十年庆祝一次,直到儿娶媳,女出嫁才开始每年庆祝。每年生日庆,名为“散生日”,家庭成员自行庆祝。六十岁年满花甲,七十岁年届古稀,此后逢九之年,名曰“晋九”,逢十之年,名为“整寿”或“大寿”。大动亲友,隆重庆祝,有钱人家甚至设戏台一连庆祝几天。

祝寿时要办宴席,寿越高,规模愈大,宴席愈丰盛。民间如新绛、稷山等地,最隆重的寿席叫冲九,即十三碟,八小碗,八大碗,外加一只鸡,共三十个菜。
亲朋好友来庆贺时,一般都带“寿桃”,祝老人福寿绵长,福贵长存。亲戚来后,让过寿的人暂时到邻居家或坐在街上,亲朋好友要举着红旗,吹着号,打着锣去迎接寿人,寿人走在最前面,就像官老爷那么神气!回到家里,烧香祭祖,亲友磕头祝寿,寿人坐在上房的上座,如果老伴在世,并坐上座。如失配偶,男寿人请男的,女寿人请女的陪坐,孙媳站在寿人椅子后伺候。早上吃喜面,桌上放一个小盘,每人从自己的碗里夹两根面放到盘里,让寿人吃,谓之“添寿”。中午吃席,也要“添寿”,请寿人吃掉。然后亲朋不动身,寿人之子女要向他们致谢,叫做“谢寿”,体现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优秀民族传统,河东民间为老人过寿的传统习俗仍有很多保留至今。
伴随着祝寿礼的产生,诞生了一种在寿诞礼上使用的专门文体,即寿诞礼辞,包括祝寿柬贴、祝寿锦幛、祝寿诗词、祝寿楹联等。
壹 · 祝寿柬贴
寿柬是专门用来邀请亲友前来参加自己长辈寿辰的请贴,通常都是由子孙或亲友具名,不由寿星自己具名。寿柬的格式与写法除了按请贴的要求外,还有一些固定的用语,如父亲称“家严”,母亲称“家慈”,男子生日称“悬弧”,女子生日称“设蜕”等。寿柬的款式有横排和竖排两种。
贰 · 祝寿锦幛
寿幛,也叫礼幛。一般都是用绸布题字做成的。一般在整幅的红绸缎上,剪贴喜纸。有用红纸的主轴,称“寿轴”;也有外装玻璃框的,称“寿屏”。
寿幛有直式与横式之分,不论直式与横式,皆采用长方形。寿幛的撰写,应考虑到寿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因素,用语多为赞颂性或祝福性的话。寿幛用字简短,有一个字的,如“寿”字;有四个字的,如“寿比南山”等,通常以四个字为多。寿幛题辞为四字的,在四字当中,有一定的平仄声规律。大概是以平声开始,必以仄声收尾;仄声开始,必以平声收尾。这就是所谓的“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叁 · 祝寿诗词
祝寿时,所做的诗词,叫寿诗、寿词。大体分为自寿和寿人两种。给自己生辰时所写的文章叫自寿,为别人寿诞所写的叫寿人。
自寿的诗词,或写在青少年,或写在中年,或写在晚年,由于身世、阅历和感受各不相同,所抒发的情感亦各有千秋。为他人祝寿的诗词,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家属亲人所写的寿诗和生日词;一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他人祝贺所写的寿词。
浪淘沙令
祝寿祝寿。
筵开锦绣。
拈起香来玉也似手。
拈起盏来金也似酒。
祝寿祝寿。
命比乾坤久。
长寿长寿。
松椿自此碧森森底茂。
乌兔从他汨轳轳底走。
长寿长寿。
肆 · 祝寿楹联
祝寿楹联,简称寿联。撰拟寿联时,必须分清对象,确立主旨,选用恰当的词句,保证流畅,使人看了能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寿联多用文言文,并且多用成语、典故、专名。
以上这些,构成了我国古代传统寿诞礼俗的丰富画卷。
|